新冠纪元三年,中国人民迎来了疫情下第3个清明节。
可能真是过了太久,久到我都忘了以前的清明节是怎么个过法,回忆里也只剩下一些闪烁的片段:
被雨水打湿的白色菊花,
湖面上漂浮着薄雾,
孩子们抱着风筝大喊大叫。
还有山顶的人海,
夜晚的步行街,和奶茶店漫无边际的长队
…
曾亲身经历的画面,却陌生得好像是属于另一个人的前尘往事。不知以后出生在新冠纪元的一代听这些故事,会不会跟我们读历史课本一样怀疑。
那些呼朋唤友,在兰亭之畔曲水流觞,沂水之中沐浴吹风,或者冒雨去杏花村喝上一壶酒的人们,是真实存在过的吗?
是的,故去之人因我们的纪念而存在,这正是清明节被赋予的含义。同样,将来也会有人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现在的我们。
不变的
清明节,本质上是个哀而不伤的节日,虽然这几天总会下雨。
这是因为清明起初只是单纯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天清地明,意味着春耕的时机到了。
真正的节日,其实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对大臣介子推的纪念。直到宋元时期寒食与清明合流,清明节才正式取代前者,成为汉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