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古城更美了……这些可触可感的变化,不仅惠及市民生活,更重塑着城乡的肌理和内涵。泉州持续开展城乡品质提升工程,描绘城市美景,打造宜居城市环境,让市民更有幸福感、更有获得感。
老街巷微改造 改出百姓幸福
市区花巷东起中山中路,西接许厝埕、新路埕,直抵新华路,全长700余米。记者走访看到,道路路面已经修好,平坦的条石路更显历史厚重感,巷子两侧的建筑物大部分已完成外立面修缮提升,露出“真容”。“修缮后的吴氏番仔楼漂亮极了,楼顶还种了鲜花,风情独特。”住在花巷46号吴氏番仔楼附近的蔡女士说,巷子每天都有新变化,越变越美。
步行在金鱼巷、中山路,原来的空中“蜘蛛网”已全无踪影,复古闽南建筑风格透着浓浓的“古早味”;在古榕巷、花巷、奎霞巷,匠心独具地打造出一处处街头公共空间,供市民、游客休憩;坐着招手即停的“小白”公交,过街穿巷,更能体验另类惬意……
市区帽巷只有90厘米宽,大型机械进不了,全部用人工进度慢,这该如何改造提升?事实上,像帽巷这样的宽度,在泉州古城诸多街巷中均存在——街巷最宽的8米,最窄的不足1米。
为此,泉州在改造中探索总结出“六微六保”工作法,“六微”即交通组织微循环、居民生活微干扰、施工机械微型化、施工组织微扰动、帮扶服务微细处、群众工作微微笑;“六保”即保障施工安全、保障工程质量、保障工期受控、保障用水用电、保障上学上班、保障回家顺畅。
“‘六微六保’里面既有工艺,更有对施工的要求。”泉州古城街巷市政综合提升工程项目经理李思达介绍。据介绍,自2017年首个古城街巷“微改造”项目金鱼巷启动以来,中山路保护提升工程、29条街巷综合提升工程相继开展,以不打麻醉药的“微创手术”形式、绣花功夫匠心修复,探索出古街巷保护、修缮、提升的泉州经验。
29条古城街巷,经过基础设施、绿化景观、夜景、立面整治等综合改造提升,不但改善了人居环境、最大限度地保留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还将以巷为线,串联泉州古城,提升泉州城市品质。
街边建“口袋公园” 开门见绿见园
为了让住在背街小巷的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在对背街小巷进行改造的同时,我市积极利用背街小巷的街角空地,见缝插绿,因地制宜打造“口袋公园”“转角花园”,行走在背街小巷,处处有绿、步步见景,为小巷居民绿色健康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市区后坂农贸市场的“口袋公园”已建好。记者看到,这个公园保留原有的大榕树,增加特色造型花池、特色矮墙、条石坐凳、石桌椅、造型树池座椅等,通过出砖入石、老旧条石营造具有闽南特色街头空间。
“环境好了,也有地方休息了,生活品质也提高了。”住在市区后坂农贸市场旁边的张大爷说,以前这边比较破旧,卫生也不好,还有人在这里摆摊设点,弄得整个环境很差,没有办法在这里休闲。
在市区古榕巷街心公园,记者遇到在此休息的詹先生。“以前这块地破破烂烂,破房子围在一起,如今改造成公园,夏天,居民会到公园里纳凉、聊天,厝边生活和谐热闹。”他笑着说,经过改造后,周围的背街小巷在保留古韵的同时,路面更加宽敞、整洁,小公园或绿地增添了景色,周边居民的幸福感也随之提升。
据介绍,2021年,市城市管理局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要求,全市建成泉港新民街、南安柳美南路等口袋公园、串珠公园几十个,改造提升晋江崎山山地自行车、石狮鸳鸯池等综合性公园。推进古城植绿行动二期,对二郎巷、执节巷等街巷绿化景观进行多维度提升,打造花漾街区样板。实施片花片林、花化彩化,完成中心市区主干道及重要节点节日期间时花种植,启动云山绿地等6个提升项目。组织泉州台商投资区海湾大道等9条特色园林风情道路示范建设。
老旧小区改造 提升居住品质
在市区津坂路丰泽新村南门外的社区大楼以及后坂街上,工人们正在紧张的施工中。
丰泽后坂片区改造项目负责人许志国介绍说,老旧片区的外立面的整治提升工程是通过整治、翻新跟清洗等各种形式,然后统一空调机位,并进行店招的统一规整,达到一个美化和简洁的改造效果。
这只是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我市按照“先民生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的原则,推进老旧小区全面改造、重要街区精准改造、城市片区综合提升,致力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504个老旧小区、8个老旧片区启动更新改造,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在洛江区双阳街道侨居新村,滋生蚊虫的明沟、胡乱停放的车辆、随手丢弃的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雨污分流管道、修复的屋顶、新建的凉亭和新布设的消防设施。引入专业物业、实施封闭式管理、推广垃圾分类后,鲤城区临江街道聚宝新城这一建成投用近30年的“高龄”小区实现了颜值“逆袭”。改造过程中,丰泽区泉秀街道泉淮社区不仅逐步补上配套设施“短板”,更激发居民“内生力量”,把“三老”小区打造成共治家园……点点滴滴的方便、舒心和美好,带给群众具象的幸福感,让所居之地成为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