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结束,赛时设备逐一拆除,送走五洲宾朋的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所在地——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也将重回建设期。据悉,建成之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将常态化服务于国家政务和重大国事活动,助力北京成为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交往中心。
从强化承载设施“硬”支撑,到提升服务“软”实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蹄疾步稳。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同时,首都高质量发展也是题中之义,围绕这两条主线,首都“国际交往会客厅”的大门正越开越大。
配置“硬核”设施
几个月以前,北京冬奥会的无数精彩瞬间、暖心故事和中国声音从这里出发,传递到全世界。如今,褪去了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光环”,奥林匹克中心区内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重回低调施工建设中。但这座建筑所透露出的气势却并不低调,形似鲲鹏展翅,飘逸轻盈、舒展大气。
据了解,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于2019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约78.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部分是总面积约41.9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3月17日冬残奥会结束后,场馆陆续进行冬奥设备的移出工作,并回归建设期,计划于2024年底竣工,2025年正式投入使用。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体建筑含地上3层、地下2层。进入场馆内,26米高的迎宾厅映入眼帘,背景墙采用世界最先进的LED屏幕装置,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变化使用。上至3层,空中花园、宴会厅等功能空间正围绕服务重大国事活动的各项需求精心设计装修。
绿色、智慧、节能等理念贯穿着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的建设始终。在现场,“呜”的一声,大花园顶棚竟缓缓向两侧开启。北京北辰会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霖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像这样可开启的玻璃屋面在大小花园共有三组,“屋顶花园采取可开启屋面设计,增强自然通风及天然采光效果,让主体建筑与城市天际‘共呼吸’。在做到节能的同时,也更有利于为各种植物创造适合的生存环境”。
李晓霖介绍,二期项目建成后,将作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和我国主场外交的重要设施,与现国家会议中心(一期)连为一体,形成总规模超130万平方米的会展综合体。
而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承载的则是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中的“硬核”基础。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北京接待来访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00余位,党宾国宾访京团组700余个、9000余人次,组织参观、考察等活动近900场,为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北京贡献。
承载设施是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地基”。去年9月,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有了“施工图”。在硬件方面,《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提出,要健全完善雁栖湖国际会都功能,建成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打造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国际会议展览综合体。出台实施《东坝地区规划建设方案》,高标准建设第四使馆区,打造“第二个三里屯”等。
北京市政府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功能整体提升,建设全流程主场外交承载地,提高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接待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城市更新、中轴线申遗保护、“博物馆之城”建设为契机,打造一批特色化“国家会客厅”。支持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及新国展二、三期和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会展中心等大型会展设施预留重大国事活动服务功能。
提升“软”实力
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包括人、服务乃至相应配套的就业、生活环境。在北京市的中轴线上,龙形水系环绕处,坐落着亚洲金融大厦。这里不仅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所在地,还是一座可以满足国际组织办公要求的5A超甲级建筑综合体。
香港大学北京中心主任王俭锐对这里可谓“一见钟情”,从2020年入驻大厦起,她就期待着把这里打造成高端人才的聚集地,立足北京、连接香港、沟通世界。“香港需要融入国家战略,在选址时还要注重环境,在这里进行高端企业家的汇聚和培训,这样的环境和格局有利于让他们回归到学生的状态。”
北投商业地产运营公司副总刘柯介绍,目前大厦的出租率已达到90%,除亚投行、香港大学北京中心外,还有中国-北欧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会、中美绿色基金、中英文创、中美大都会等一批知名国际机构陆续入驻。
“我们在运营管理中,也注意用各种方式传递中国的声音和文化,”刘柯说,“大厦投入使用以来,三年的时间共为租户组织了500多场国际活动。比如去年的5月音乐节,音乐家、艺术家们齐聚大楼,给入驻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带来了一场音乐盛典。”
打造国际交往中心要提升服务“软”实力,做强高端会务服务,提供高质量“北京服务”。充分利用北京古都文化、红色资源、科技优势和双奥遗产,加强重点区域环境建设,营造个性化、温馨化、国际化的接待氛围。完善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打造快速对接、高效有序的运行保障平台。
回顾过去五年,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软”实力更是早有体现。例如“三平台”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其中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成为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展会,中关村论坛提质升级为集科技交流和创新成果展示、发布、交易为一体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金融街论坛被誉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之一。
北京已制定来华工作许可办理便利措施,简化外国人来华签证邀请函业务流程和申办材料,朝阳区、通州区等9个区实现外国专业人才享受“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两证联办”服务。北京口岸过境免签政策拓展至144小时,而自疫情发生以来,北京更是统筹推进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推动1万余名外籍人员入境返京。
人才来了,还要留得住。为此,在创业就业方面,北京推出首批82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促进国际专业人才来京执业。在改善国际化生活环境方面,规划布局国际学校105所,支持中国企业和个人举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国际教育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积极培育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性国际文化节庆活动60余个,打造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知名国际体育赛事30余个……
引聚高端资源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重点是“交往”,其发挥的作用不是简单地便利人员的来与走,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吸引集聚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国际高端要素,进一步提升首都的国际化能级。
位于顺义区的中德产业园,是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的首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目前,这里已集聚了奔驰、Ameco、威乐等73家德资企业,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近300亿元,新增投资1.2亿美元,德籍高管及工程师团队达到100余人,初步形成了国际合作高端要素集聚的良好态势。
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中德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营造国际化合作土壤,在运营管理服务、创新网络构建、拓展合作渠道、配套设施提升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国际合作高端要素往来的开放创新环境,全力打造产业国际合作新集群。
在引聚高端资源方面,北京优势自不必说。过去五年,北京大力吸引外资项目落地,着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赛诺根、拉法基豪瑞等全球顶尖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在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07家,外资企业总量接近5万家。穆迪、标普、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以及万事达、维萨两大银行卡清算机构在京展业,德勤公司在京建设德勤大学,宝马中国投资、戴姆勒商用车投资等近300个项目在京落地。
未来,北京还将积极推动国际组织落户,争取符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大力吸引外资项目落地,推动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际功能性平台入驻。加快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打造国际化特色示范街区,办好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中欧人才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