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个险渠道增长持续乏力,重拾银保渠道成为不少险企的选择。6月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银行代理渠道业务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人身险公司银保业务保费依旧保持万亿规模,超过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新单及期交业务双线增长。
不过,有保费、没价值,长久以来银保业务难以摆脱低价值魔咒,如何既要有保费规模,也要有产品价值,是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银保渠道持续回暖,保费规模占据人身险公司三分之一
当前人身险公司个险渠道整体承压,保费增长乏力,与此同时,一直被视为低价值的银保渠道保费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在各渠道间保费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新单及期交业务实现双线增长。
根据《报告》,2021年人身险公司银保业务全年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990.99亿元,同比增长18.63%,呈现连续四年增长态势。原保险保费收入超过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业务占比同比上升3.73个百分点。不仅保费规模扩大,行业还实现了新单与期交业务的同步提升,2021年84家人身险公司共实现新单原保险保费收入7040.86亿元,同比增长15.05%。
对于银保渠道回暖、保费持续增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保险研究所研究员张俊岩分析表示,银保业务快速增长说明当前渠道对保险经营仍然很重要。近几年个险渠道持续受到疫情影响,加上传统寿险营销模式的一些弊端,展业受阻,而银保渠道经过监管部门引导业务结构调整后经过阵痛期,保费增长较快,一方面不少保险公司将银保渠道放在重要位置推动发展,另一方面存款利率走低也增加了储蓄型险种对部分客户的吸引力。
从业务类型来看,长期险业务的保费收入主要来自寿险,占全年新单原保险保费收入的98.67%。在主销产品中,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占据银保市场绝对主流地位。
《报告》显示,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具有的资金灵活度高、用途多样的功能,使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终身寿险占据期交产品年度销量前十中的七席。趸交产品销售量前十的产品仍以分红险和万能险为主。某寿险公司分支机构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银保渠道长期被部分险企视为“扩规模”的利器,加之受银行的展业环境影响,所以销售产品多为储蓄替代型产品,轻保障、高返还,这也导致该渠道产品内涵价值较低。
头部险企积极探索高内涵价值发展路径
长久以来,银保业务难以摆脱低价值的标签,不过,行业也在积极探索银保渠道内涵价值发展路径。《报告》指出,2021年多家保险公司围绕高内涵价值银保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
具体来说,国寿寿险坚持规模与价值并重的渠道定位,持续推进渠道健康发展。中国平安提出“新银保”的理念,并与平安银行协助打造平安银行新优才队伍。新华保险持续建设队伍、深耕网点,带动产能提升,提高经营效率,实现银保渠道良好发展。友邦集团入股中邮人寿,经双方集团合作,将受益于中国战略互补的分销渠道和客户群所带来的潜力。
对于各家公司的银保渠道探索,张俊岩表示,银行与保险公司面对的客户群体有一定的共性,具备相互融合、资源互补的基础。银保业务要实现健康发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在充分理解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基础上,银行可以参与保险产品开发,使产品集保障性、储蓄型等于一体,以充分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整体方案的需求。
不过,虽然银保渠道重新被重视,但禁止保险公司在银行驻点销售仍将持续。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4月15日,《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发,该意见稿较2021年11月的版本改动较大,此前被业内期盼的“允许保险公司在银行驻点销售”一条被彻底删去。
驻点销售短时间内难以实现,银行和保险未来该如何开展深层合作?张俊岩表示,从国际银行保险的发展经验来看,银行保险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协议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和并购等,如果能够形成有效的文化认同与风险隔离,我国银行和保险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